当前位置: 泉州台商投资区> 社会民生 > 正文
老街竹器店:坚持老手艺 传承“古早风”
2017-09-11 15:53:50 来源: 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 陈小妮  

销售种类多样

手工上漆上色

据王万法介绍,在他的店里,有各式十来种不同的竹器。古早时,竹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市面上竹器制品渐渐被塑料制品所代替,种类越来越少。“别看店里挤,和10年前相比,竹器的种类已是减少了很多,许多用竹器制作的农具诸如鸡笼、簸箕等都已经不再售卖。”

记者看到,其中的一些竹篮子既熟悉又陌生,有口径大的,有口径小的,虽然经常接触,但却叫不出名字。“你看,这种用于庙里祭祀神明,叫神篮,尺寸宽且较为粗糙的叫矮篮,多为装米或装地瓜用,婚嫁或者分家入厝等则大多用科篮和广篮,其中科篮的这种编法是我们洛阳的当地特色,据说是上世纪60年代所设计的一种编法。”王万法耐心地为记者介绍。他表示,除了科篮,现在大部分的竹器品都是从泉州其他地方定制运送过来,价格在150元到550元不等,而他则主要负责为这些篮子进行“上妆”,即涂清油漆,并画上寓意吉祥的彩绘。

农历八月后竹器销售才步入旺季,因此一些刚到货的竹篮子,王万法并不急于上漆,但在记者的请求下,热情的王万法还是亲自展示了他的老手艺。“涂清漆防虫蛀,之后用红绿色颜料画上芙蓉花并写上福或喜字,再用黑笔勾勒线条,寓意辟污驱邪。”王万法说,一般的竹篮要花一天时间完成上漆上色工序,但神篮则要延长至三天半。每完成一个竹篮,他还要用毛笔注明干支年份。

多年坚持“实在价”

邻里街坊顾客多

对于泉州人来说,记忆片段中必定有属于自己家里的一担竹编篮,这种无法“断舍离”的古早风,也成了王万法将竹器坚持卖下去的一个理由。

如今,王万法的店铺卖的竹器品种有所减少,但好在老一辈泉州人对传统的坚持,常用竹篮的销量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的迹象。顾客里有不少是洛阳当地的邻里街坊,也有听闻好口碑,从莆田、厦门远道而来“寻宝”的人,这让一直以来坚持“实在价”的他倍感欣慰。

“竹器制作是个体力活,也是一项细致的工艺活,年轻人没有兴趣学习制作,但是作为经营者的我,只要活下去一天,店铺就会坚持开下去。”对于如今闲适的生活,豁达的王万法很知足,他表示,竹器是一种文化特色,他希望这种特色能够在洛阳古街延续保存下来。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台商投资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要闻
更多>>产业经济
更多>>文化旅游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