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奕春30多年来坚守手打棉被的老手艺
核心提示
早先,父辈一代盖的棉被多是手艺人打出来的,按父辈的说法,打出来的棉被暖和得能让人多睡一阵。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就有这么一家打棉被的店,至今,店家用他的老手艺服务着依旧眷念手打棉被的怀旧人,希望手打棉被依旧为人所爱。
□本报记者 黄雅珊 吴志勇 文/图
手艺吃香 常年走街串巷
洛阳古街的老字号店多是本地人开的,黄奕春开的193号棉絮加工店是其中的一个例外。62岁的他是洛江区罗溪人,11年前来到洛阳古街租店经营。
黄奕春30岁开始学打棉被。“外公一大家子都是给人打棉被的,我是跟表哥学的。”他说,其实学起来并不难,掌握了几项基本的工序,勤练的话很快就能上手。“学的时候,手臂、手掌常常被弹棉花的弓弹得满是血痕。”学了半年后,他便开始挑担走街串巷给人打棉被。
在那个年代,打棉被的师傅非常受人尊敬,主人家除了要付工钱外,还要管师傅吃,“三顿正餐加两顿点心,有的主人家还杀鸡宰鸭给配烧酒。”如果打棉被打晚了,主人家还要给打棉被的师傅免费提供住宿。当时,黄奕春每到一个村落,一般要把整个村落的棉被打完了才离开,“一般要一个多月,有次到一座祖厝里,里面的20多户人家都找我打棉被。”当时,他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所以一般晚上都是住在主人家。
黄奕春走街串巷打棉被的日子持续了20年,走过了洛江区和南安市的多个乡镇,直到当地市场差不多饱和了才离开,“一床棉被可以用二三十年,老待一个地方没生意。”51岁那年,他经朋友介绍,来到了洛阳古街开拓市场。
七道工序 铸就手打棉被
记者到店时,只见一床2米长、1.8米宽的棉被平整地铺在平板床上,黄奕春正在细心地给棉被缝线。他说,缝线是为了固定棉絮。据悉,这是手打棉被的倒数第二道工序,缝完后再揉棉下就可以了。
据黄奕春介绍,现在弹棉被比以前省了很多力气,以前是纯手工作业,用特制的大弹弓弹打棉花,打一床棉被常累得汗流浃背,现在技术改良,采用电动弹棉被机代替人工弹打棉被,大大解放了人力。店里的打棉机是他租店后花了3000多元置办的机器。
经他介绍,记者了解了打棉被的整个流程。先是用电动弹棉机“嘎吱嘎吱”地疏松棉花,让一捆捆又厚又结实的雪白棉花经机器过滤后被打松。接着,要把一卷卷棉絮拿到平板床上一层层均匀铺好。铺好棉絮后,再用竹筛压棉,将蓬松的棉花固定好,并用棉纱把棉絮包好,每一面用两层纱,一床棉被需要四张纱。随后,要拿厚实的木制磨盘用力揉棉,好让棉纱表面的细线压进棉絮里去了,跟棉絮紧紧粘在一起。最后,就是缝线和揉棉了。最后的一道工序虽然也是揉棉,但与之前揉棉工序所用的工具不同,这次是用电磨棉机。
黄奕春说,现在开店,他一般早上7点开工,到下午4点就能完成一床棉被,一天的活也就忙完了。若有客人定制,赶着要,他也会晚上加工。
坚守手艺 期待古街复兴
刚在洛阳古街开店时,黄奕春每天能卖2床棉被,实在忙不过来时,他就让家人来帮忙。现在,因为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打棉被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了,但是,黄奕春依旧有他的客源。他说,平均下来,他一天能卖出1件棉被,“下半年生意比较好。”
对于自己所打棉被的质量,黄奕春信心满满。他举例说,前段时间,有2位从惠安辋川镇来古街工作的兄弟俩无意中发现了他的店,将所盖的小棉被拿来加工成大的,回去后觉得很满意,又把老母亲的棉被拿来加工。
黄奕春认为,他打棉被的整个加工过程可让顾客看个明白,顾客不用担心偷工减料;另一方面,也可翻新,既省钱又方便。他相信无论市场怎么变,他的老手艺依旧能吸引着某些固定的人群。所以,他特别期待古街复兴,从而带动人流,带来更多能看中他老手艺的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