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泉州台商投资区>文化旅游> > 正文
乡村农博馆:展示古早农具 留住农耕记忆
2019-04-10 15:40:41 来源: 今日台商投资区  责任编辑:   

木犁等各式农具勾起农耕记忆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农耕工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加快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不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颇具特色的乡村农博馆,将这些农具收进馆室,让村民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农耕生活的变迁,忆苦思甜。日前,记者前往乡村农博馆,了解农具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吴志勇 文/图

历经半世纪 

散发古早韵味

在张坂镇仑前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一房间被设置成农博馆,收藏着六七十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具。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这些农具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并不感到陌生。今年57岁的曾聪霞是仑前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村级文化协管员,她告诉记者,在13岁那年,她就开始下地干农活,直到40多岁,才放下锄头。对这些农具,她如数家珍。

“这是杀猪桶,这是石磨,用来磨豆做豆腐的。这是油灯,当时没电照明用的。这是晒东西的。还有木犁,种花生地瓜时,需要犁田。这是网靴,当时没东西吃,我们都去田里面挖田螺呢!”曾聪霞感慨道,当时老农具看起来笨重、简易,却寄托着老一辈台商区人深深的依恋。“以前生活苦,天没亮就要起来干活,凌晨三点就要起来拔花生插秧。现在都是用电,不再需要这些农具,年轻人更是已经不懂这些了。”曾聪霞说。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仑前村农博馆就已经对外免费开放。为了让群众了解更多农村的生活,找回曾经的回忆,仑前村收集了种田用的犁、木耙、五齿等农具,也有秋收用的稻桶、晒谷耙、风鼓车等,甚至还有日常生活用的灶台、水瓢等用具。老式农具历经岁月砥砺,有的竹笼已破损,有的绳索已磨损,一些铁器也已是锈迹斑斑,但却件件是衣食之源,散发历史韵味。

1  2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台商投资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要闻
    更多>>产业经济
    更多>>文化旅游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