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泉州台商投资区 > 文化旅游 > 正文
后港古街 曾上演泉州版“清明上河图”
2024-10-21 15:27:10  作者: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有一条后港老街,那里风景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因其独特的闽南贸易建筑群和悠久的海上交通史,被誉为泉州版“清明上河图”。

■融媒体记者 邱丰/文 庄丽祥/图

在历史悠久的泉州,几乎每个县区至少都有一条“老街”,比如鲤城区的西街、中山路,永春县的五里古街,德化县的上涌杏仁街等。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也有一条后港老街,那里风景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因其独特的闽南贸易建筑群和悠久的海上交通史,被誉为泉州版“清明上河图”。一代代后港街人在这里出生、成长,最终离开后港走向世界,后港街的居民越来越少,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步入后港古街,平整的石板路、覆盖青苔的石阶、南洋风格的骑楼,仿佛在向行人低语,讲述着它繁盛的过往。

九溪汇流处 商贸繁荣地

后港古街位于台商投资区东园镇后港村,北起后墓头,南至西宫尾,附近有一座溪山,从海上看溪山如同俯伏在地上的神龟,所以当地人通常称其为龟山。“后墓头是一处小山包,是后港村居民埋葬先人的地方,而西宫尾的‘西宫’,则是指位于村庄西南方向的龟龙宫。”村民陈国彬用手指出古街的起止位置,顺着他的指引,记者开始了一场探寻之旅。

古街依龟山形势而建,总长400余米。

古街依龟山形势而建,总长400余米,南北贯通,以东西横向两条排水沟“鱼巷沟”为界,分为三段,北段称顶街,中段叫中街,南段为下街,每段街道头尾均设有一座隘门。随着发展的需要,后来又陆续建起了八间头、七间仔等。具有闽南风格的古街有左右各四尺宽的骑廊,中间约五尺宽的街道,街道铺有石板或鹅卵石,既美观又经济。

街尾隘门

后港古有九溪之称,因为有起源于鹦哥山南麓九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经此汇流入海。后因其南部有港埠,海运交通便捷,涨潮时,船舶可驶至半山宫下停泊,易名后港。优越的地理条件带动商贸往来,15世纪初,古人在九溪山畔设下“圩日”,附近居民定期聚集于此,交易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后来因倭寇频繁骚扰,朝廷颁发禁海令,造成海运停滞,活跃的民间贸易被迫中道而废。

到了清中期,后港再度兴盛。清太学生英旁笔记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溪山后港墘为墟里交易场所。再厉雍、乾、嘉之治,呈现繁荣。”嘉庆六年(1801年),惠安吴姓知县在后港街勒石《示禁碑》,乡绅长老出面集资开始兴建后港街。逐渐形成了贸易集市,引来了临近县市商贩到此经商定居,呈现出繁盛的后港街。

民国后期,因居民生活需要又陆续扩建山后尾和海后尾,进一步扩大了古街的规模。东边依山,称之为山后尾,西面傍海,称之为海后尾,轿子、马匹、舟船等海陆交通工具都在此营运。

后港古街

明清骑楼间 市井烟火浓

古街共建二层楼房七十二座,街道两边东西相向,大小等同,每座楼宽一丈二尺,深三丈六尺,楼与楼之间同合一堵墙,且中间有小门相通,底楼前为店面,中为栈房,后面作为厨房使用,卧房和生活区设在二楼。

在明清骑楼下是店门,两侧或设木制“窗胡”,或店门偏置,在另一侧大开“窗胡”。店铺门口还有由石块及石板搭成的石台,“窗胡”打开时就成了摆放货品的柜台。

在早期,后港全街仅有三百多人,却有陈、江、骆、郭、李、谢、何、黄、孙、许、庄、洪、蔡等十三姓之多,被称为杂姓街,但街坊邻居们和睦相处,休戚与共。

在后来,后港街逐步发展,街上经营起各类店铺,街道对门两两相应均有特色。生活方面,药店、杉行、打铁店、红毛灰店、打金子店、酒楼、菜馆、猪廊、鱼行、包饼店、豆腐店、杂货店、米店、布店、裁缝店、理发店、农具店、编补篮店、箍桶店等鳞次栉比。曲艺娱乐的“金宝联”戏班、弦管、“金嘉礼”木偶戏团等,民俗所需的金纸店、糊纸店、棺材店和“师公”“土公”也在后港街扎根。还有书信馆、盐馆、医馆、产房、私塾学堂等官营、半官营设施。

陈国彬看到这条街当时商贸繁荣到现在的荒废

“以前的后港街几乎囊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比如有接生婆的‘接生店’,还有‘红包店’,‘红包’是一种经由面粉制成、色素染色的糕点,后港街人会在满月的新生儿屁股下放个‘红包’,祈求红红火火。”陈国彬介绍道。如今的后港古街,仅有两三位老人居住,在探寻古街的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本地阿婆,81岁的陈阿婆在村中居住,她表示,自己曾在古街中住过十几年,父亲五六十年前还在古街卖过花生包,他用海上的白沙和蒜头将花生炒制出五香味,一包卖五分钱。

繁华的街市,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比肩继踵。在最辉煌的时期,即便惠安县城、东园、石湖、蚶江等地的人都来后港购物、做生意。每逢婚丧喜事、民俗节日,后港总是人山人海、项背相望,可谓是泉州城的缩影。

商贾云集地 文脉育英才

在如今略显衰败的古街上,“杏圃”“心田”等商号牌匾依然清晰可见,其中“杏圃”乃1956年重镶。如果在清代时到后港街贸易,不仅可以在商号牌匾上看到黄抟扶、江少文等进士、举人、秀才的墨宝,还能见到七十二间店铺高悬各自商号的锦旗。

店面招牌尽是历史沧桑

泉州台商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思明著有《这里是后港街》一书,他在书中记载,在每间店门,还贴有独特的冠头联,将所经营的范围生动贴切地嵌藏于联文之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横批有“泰运兴通”“心益良田”“合碧吉金”等等。而部分楹联有:“泰启三阳占大有,兴通四海协同人”“心地纯真遐迩悦,田禾圃药尽皆春”“合而观之左宜右有,吉大来也日盛月新”“合则来不合则去,兴于国必兴于家”,连箍桶店都有生动贴切的对联“岂能尽箍天下桶,不堪放弃掌中杯”。理发店门口的对联为“小小功夫专交头面人物,微微手艺独做须眉文章”,体现出剃头师精湛的刀功手艺,其手中的剃刀也与酒楼厨师菜刀、裁缝师手中的剪刀并称为后港街的“三刀”。

在后港街一家酒楼大堂,挂有一副与马来西亚“天天醉”酒家相同的趣联:“天天饮酒天天醉,醉醉登楼醉醉天。”说明了此地与南洋的渊源。从后港走出的“杏圃”“心田”两家药店也是蜚声海内外。

当时的后港街被称为“万国地”,“心田”家的秀才所撰“同为世界贸迁客,记取人间有道财”对联,记录了当时的盛景。现如今,店铺门口的对联被现代的春联所取代,但对生活的期待却不曾改变。

作为贸易集市,后港居民大都以经商为生,但他们对教育极为重视,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街上的夫子宫和三王府门口,都建有一座敬字亭,专门用来焚烧写过的废纸。后港街崇文重教之风蔚然,受此熏陶,孕育了众多专家学者,包括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骆安邦先生,主编《清诗选》的国学名师陈祥耀教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陈玉峰等。

这条街上的房子都还保留闽南元素

山川秀丽处 古韵留痕间

在后港街曾经发现一些遗碑,上面写有“香山映紫”“浯水环清”和“各得其所”等内容。通过这些石碑我们不难想象,古时的后港山川秀丽,让人流连忘返,除了繁华的商铺外,还有着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

《这里是后港街》中写道,在后港村村口九溪上,曾有一座三十六桥洞的石桥横跨其上,靠近街头是数个船型桥墩,其余桥墩为石条垒叠,潮水出入无阻。据说,百崎乡郭门江氏娘家在下垵,古时后港是百崎往来下垵的便捷之径。老太太“三寸金莲”加之溪水流淌,行走滩涂步履维艰,于是感慨万分,立定愿望:“诺我儿日后飞黄腾达,定让他在此建桥方便路人,免于绕道跋涉之劳。”后来她儿子真的发达于船务生意,奉母命在此建桥,叫作“龙桥”。桥上或轿子,或车马,或来往商客款款通行,是西来要道。时光流转,当年的“龙桥”已成为新街的基础,但当初的风姿依然在后港街人的脑海里,使人遐思万千。

建楼时间

论景致,荫庇着后港街的五棵参天古榕树不可不提,五树中以土地公宫后面的为最,粗壮的树干,枝繁叶茂,虬根如虹,堪称罕见。夏天时,村民茶余饭后常聚集在榕树下乘凉谈天说地,尽享人生乐趣,可惜1958年榕树惨遭砍伐,风景不再。现在后港古街上只留存一棵五六十年树龄的大榕树,虽不及百年古木,但从倒塌房屋中长出的它也是树冠广阔,枝叶茂密,成为后港古街的一抹“新绿”。

值得庆幸的是,后港街仍保留有一处古时景观,那就是位于八间头东北方的呷水潭。潭内有一石盘,泉水从石盘下涌出,清澈甘甜,不绝如缕,四季流淌,与土地公井、下街井、西宫井承担了乡民的日常饮用。干旱时,呷水潭就成了全街的唯一水源,后来围石筑井。阴天时节,石盘犹如螃蟹吐泡沫,加上有龙桥、古街的地理位置,被风水先生称为瑞龙含珠穴或螃蟹穴,后港街也有蜈蚣穴一说。

年深岁久,古街繁华渐退,如今,老街仍静守着旧时格局,古旧的骑楼商铺虽略显疲态,但风韵犹存,成为东园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那份历久弥新的古韵与风情。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