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河长制,提升水环境质量。
近日,台商区开展河长制河流综合考评互查活动,通过对全区17条河长制河流考评情况进行排名,比成果、学经验,推动台商区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本报记者 郭慧杰 陈桂生 通讯员 张向阳 黄火木文/图
互查互评
实现河流考评常态化
10月中旬,台商区河流巡查小组考评人员分为多个小组,实地查看了洛阳江、黄塘溪、百崎湖、月亮湖等巡查范围内的河流水质情况及河岸卫生情况,一旦发现水源污染、垃圾乱扔等现象,立即进行拍照记录并登记扣分。
此次台商区河长制河流综合考评以部门、乡镇交叉互评的形式进行,按百分制进行评分。其中,区级河长制河流巡查小组成员由区级相关部门、区河长办工作人员组成,乡镇级河长制河流巡查小组由区、镇两级河长办工作人员组成。台商区河长办工作人员黄火木告诉记者:“我们此次巡查活动主要检查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情况,包括是否存在四乱(乱倒、乱占、乱排乱放、乱采沙)现象,内页主要查看各级河长是否有落实巡河制度。 ”
据介绍,本次互查考评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创新采用了交叉互查的方式,考评对象由4个乡镇转变为针对全区的17条河长制河流,考评内容除日常巡查考评标准外,还增加了河长巡查制度落实情况、涉河涉水整改反馈、河长制工作宣传、主动推进工作等项目。根据考评办法要求,综合考评连续2次排名末位的河流河长要在当季河长制工作会议上表态发言,对连续3次排名末位的河流河长进行约谈直至追责,实现河流考评全域化、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推动河长制工作长效管理。
经过近两天的巡查考评,黄塘溪以94.5分获得第一。据了解,位于洛阳镇的黄塘溪台商区段河流长度2.4公里,流域内聚集了湄南供水泵站、惠南供水泵站、洛阳自来水厂等多个生活饮用水水源取水口,担负着湄洲湾南岸、惠安城南、洛阳镇自来水厂的供水任务,以及沿岸4.47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是台商区重要的溪流之一。今年4月份以来,台商区对黄塘溪台商区段进行了综合整治,拆除乱打乱盖、广告牌等现象,封闭洗衣点,清退乱占地和沿线鸡舍、鸭舍,对后柯自然村的64户居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在溪流的云庄桥头段新建了一个小型生态公园,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同时,建立巡查机制,配备专门的巡查员,进行定期巡查。经过整治,曾经脏、乱、差的黄塘溪摇身一变,河流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两岸的绿树红花携手护岸,景色宜人,饮用水源地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落实河长制
让群众参与治河护河
“河长”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负领导责任。今年3月份,台商区制定出台《泉州台商投资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成立区、镇两级河长办,为全区的17条河长制河流找好管家,构建起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河长体系,在全区掀起河道水环境的整治高潮,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保障,打造山清水秀的现代化滨水生态新城。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台商区快抓实干,严格落实河长制,相继出台多个政策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成立组织架构,建立考核制度。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河道清淤疏浚、面源控污、沿河拆违、强化保洁等方面强力推进,在“管、保、治”方面下工夫,对全区所有河流实行全域治理、全域保护,河流管护取得初步成效。
治水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除了日常的巡河机制,每个月,区河长办工作人员都会组织对全区的河长制河流情况进行巡查,每个季度,还会进行更大规模的考评互查。同时,台商区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科学有效抓治水。畜禽养殖和石材加工行业是流域水环境主要的面源污染,今年以来,台商区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排查整治和石材行业综合整治工作,关闭百崎湖流域周边养殖场99家,消减生猪存栏2.12万头,共清退占河临时搭建及养殖畜禽建筑45处,清退河道内鸡鸭群5处近5万只,清退群众占河开垦地约7000平方米,完成清淤河段长度10公里,清淤量约2.4万立方米,河道淤积和水质污染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全区石材加工企业全部停产,实现整体退出,59家石雕加工企业按进度要求开展环保整治提升工作。经过大力整治,水变清,河变畅,尘土不再飞扬,洛阳江、百崎湖、黄塘溪等重要河流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点赞。
治水不是政府的“一枝独秀”,台商区专门设立月亮湖、百崎湖企业河长,规定企业河长职责,为治水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另外,将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对村民日常生活习惯提出具体规范,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河长制工作,通过“随手拍”举报功能,让群众参与治河护河,成为治水的“千里眼”,营造人人关心河道、爱护河道、美化河道的良好氛围,促进治水长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