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泉州台商投资区> 文化旅游 > 正文
在困境中坚守 ——访传统手工制灯艺人吴树彬
2016-04-19 17:06:59 来源: 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 肖月青  

吴树彬和他制作的灯笼

虽然年味已经散去,但是走在洛阳老街上,还是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挂着大红灯笼,这些灯笼有许多就出自洛阳制灯巧匠吴树彬之手。对于吴树彬来说,忙活了大半年,近段时间,终于可以腾出点时间,做点其他事情了。作为台商区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制灯艺人,吴树彬制作的灯笼深受当地和海内外客户的青睐。近日,记者走进他的工作室,了解传统灯笼的制作过程。

费时费神

传统手工灯笼制作不易

吴树彬今年58岁,拥有20多年的灯笼制作经验,他制作的灯笼虽然没有如今市面上的灯笼那样样式繁多花俏,但扎实的传统手艺却依旧受到了许多海内外客户的喜爱。他那些充满了中国传统味道的灯笼产品远销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走进吴树彬工作室,记者看到:几名工人各司其职,裁剪灯笼布料、拼装底座、装灯笼布……分工十分明确。而在成品区,各式各样的灯笼整齐地摆放着。据介绍,这些产品有些是按照客户要求私人订制,有些是吴树彬在图案样式上不断改良创新的得意作品。枣灯就是其中之一。“这十几年来,传统的大红灯笼普遍都是圆的,而我改良的枣灯则是类似红枣形状。骨架采用篾条,布料颜色则由红色改成金色,而布料上的图案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吴树彬介绍,“在闽南语中,‘枣’的谐音相当于‘早’,‘灯’又与‘丁’谐音,寓意早添贵子。枣灯一经推出,在市面上就广受欢迎。”

别看吴树彬做的灯笼结构简单,可要做出它却不容易,需要经过繁琐且漫长的制作过程,单单工序就有数十道,而且选材也很有讲究:做骨架的竹子必须是永安出产的,因为这种竹子削成的篾条柔韧性好、耐用、不生虫,也不会像铁丝做的骨架容易生锈;灯笼上覆的布料,是吴树彬找人专门定制的,布料上的图案则是自己设计的。而整个灯笼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步骤——削篾条,则由吴树彬亲自来完成。

“所有工序中最难的就是削篾条了。”吴树彬向记者介绍,削篾条需要统一的厚度和长度,如果长度和厚度不均衡,按下去的时候就会高低不平,那么这个灯笼的骨架就是不合格的。篾条削好后,用双手捏着篾条的两端弯折,试试弹性、张力,合格的话还要用火烧一下,再泡在药水里,防止被虫子蛀蚀。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的,所以一天下来也才做几十个。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台商投资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要闻
更多>>产业经济
更多>>文化旅游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