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泉州台商投资区 > 要闻 > 正文
海峡雕艺文化园“三区联创”:以人才为笔 绘就产城融合新图景
2025-11-25 11:43:20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泉州台商投资区海峡雕艺文化园启动“三区联创”。泉州台商投资区 供图

东南网11月24日讯(通讯员 黄伊云 本网记者 谢玉妹)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海峡雕艺文化园正以“三区联创”为纽带,编织着一幅“党建引领、人才集聚、产城共荣”的生动画卷。这里,雕艺文化薪火相传,产业发展活力迸发,从成立专项工作团队到整合多方资源,每一项举措都围绕“聚人才、兴产业、惠民生”展开,让“三区联创”与“人才”双向赋能,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图为“三区联创”产业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联席会议。泉州台商投资区 供图

党建引领三区联创:为人才凝聚“向心力”

“三区联创”的核心密码,在于打破园区、社区、厂区的“条块分割”,而党组织正是串联各方的“红色纽带”。海峡雕艺文化园创新成立产业(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由挂钩区领导任主任,联动交发雕艺公司、门头村、雕艺协会及信诚木雕、玖龙纸业等20余家驻区单位、重点企业,构建起“区域统筹、多元融合”的组织体系。

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起“定期议事、任务领办、问题反馈”的闭环机制: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不再是“各说各话”,而是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村企人才联动等重难点问题集中攻坚;会议议定的事项,会结合成员单位的职能优势,指定专人挂钩领办,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更贴心的是,委员会成员按季度轮班轮值,通过走访园区企业、收集村企反馈等方式,把人才诉求、企业难题分类整理后上会研究。这种“有人牵头、有人落实、有人反馈”的模式,让人才工作从“零散推进”变成“系统谋划”,为后续引才育才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海峡雕艺文化园人才之家。泉州台商投资区 供图

平台筑巢引凤:为人才打造“梦工场”

“因木而生,因雕而活”,海峡雕艺文化园以产业特性为基,为人才打造了从创业孵化到成长成才的全链条平台。走进园区“人才之家”,原木色的空间设计透着对雕艺产业的深刻理解,共享办公位、多媒体会议室随时为人才开放。

在“强化平台支撑”的理念下,园区不仅汇聚了国家级大师宋连民、卢思立工作室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红萍,还组建了包含5名省级大师、行业劳模、技能大师的雕艺导师库,通过“匠心工作室”“匠心课堂”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同时,依托雕艺产业供应链服务中心,集成订单协同、材料集采等功能,为人才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从顶尖大师到青年创客,在这里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截至目前,园区已成为泉州台商投资区雕艺人才的“核心聚集地”。

海峡雕艺文化园汇聚多个雕艺大师。泉州台商投资区 供图

海峡雕艺文化园组建跨区域服务团队,联合门头村“两委”、产业链企业定期走访调研。泉州台商投资区 供图

活动赋能共生:让人才与园区“共成长”

“三区联创”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才与园区的双向奔赴上。海峡雕艺文化园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推动人才融入产业、服务民生。在服务保障上,公司设立园区联合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诉求受理机制——无论是人才创业遇到的审批难题,还是企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支持,都能在这里“一窗对接”;同时组建跨区域服务团队,联合门头村“两委”、产业链企业定期走访调研,形成“问题收集-分级交办-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此前,园区企业及人才普遍反映“文化园交通流线单一,人员进出不够便捷”,提出研究东门开放可行性的需求,服务团队迅速对接相关部门协商方案,最终成功推动东门开放,有效优化了园区交通布局,让人才通勤、企业物资运输更高效,真正减少了大家的“奔波成本”。

未来,随着“党建+”邻里中心功能的进一步强化,随着廉洁文化与人才服务的深度融合,海峡雕艺文化园将持续以“三区联创”为抓手,让更多雕艺人才在这里扎根、成长、发光,共同书写“产城融合、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