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崎两岸微短剧产业园集拍摄实景、影视配套、创作、制作、发行、出海与商业、文旅、非遗、AI智能于一体,构建全链路产业聚合平台,赋能影视行业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专业师生研学团队以 “实地参访+行业对话+主题研讨” 的形式,开启短剧产业沉浸式研学之旅。
上个月,泉州百崎两岸微短剧产业园正式开园。这座总规划230亩的园区,以微短剧为核心,整合天然取景资源、全链条服务体系与闽派文化特色,吸引影视企业、高校共同参与,为福建影视产业开辟新赛道。近日,记者获悉,泉州百崎两岸微短剧产业园入选福建省七大影视基地。
□融媒体记者黄枫 通讯员吴兆文 文/图
开展研学活动
“半小时影视创作圈”初步成形
近日,在百崎两岸微短剧产业园,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专业师生研学团队以 “实地参访+行业对话+主题研讨”的形式,开启短剧产业沉浸式研学之旅。该园主要负责人与影视制片人、行业专家、高校教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短剧创作、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议题深入探讨,共绘校企合作与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自开园以来,该园吸引不少公司、影视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在园区内的实景拍摄棚,不少人正在试镜,现场非常热闹。“产业园开园之后,不少影视公司都在招演出人员,我们几个同学一起来试试看。”在泉州上大学的小陈与同学们一起到现场试镜。据悉,园区内的52个1∶1多元实景拍摄棚、3200平方米BAC艺术空间已建成投用,紧邻百崎湖、近30公里海岸带、世界遗产洛阳桥等“天然片场”,“半小时影视创作圈”初步成形。“目前,产业园已经入驻了10多家影视产业公司,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搭建一个集创作、制作、发行、商业化于一体的产业聚合平台。在这里,我们诚挚邀请福建省内的行业同仁加入百崎,一起为福建省的影视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泉州百崎两岸微短剧产业园传媒业务负责人吴兆文说。
创作企业加入
为微短剧创作注入强劲动力
对于首批入驻企业而言,园区的落地解决了福建此前缺乏成规模影视园区的痛点,为“闽派微短剧”创作提供了土壤。
“在这之前,福建省内没有这种成规模、成体系的园区,过去拍短剧,团队就得到西安、横店、郑州这些热门拍摄地,不仅成本高,还很难展现泉州的特色,比如独特的海景在那些地方根本拍不出来。现在泉州响应政府号召,牵头打造100多部精品短剧,这不仅是泉州影视产业的新风向,还能结合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景点。”厦门世影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欧阳纪寅说,目前计划结合闽南传统文化,比如非遗、特色美食,再加上美丽的海岸线,打造一系列精品短剧。目前在过剧本的大概有15部,最终可能先确定拍摄3—4部,题材以现代剧、霸总剧为主,同时会融入一些闽南特色习俗进行宣传。
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产业发展也需要爆款力量的带动。产业园也吸引了当前互联网影视头部阵营的创作企业加入,为微短剧创作注入强劲动力。
“多年前,我从福建走出去,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福建的影视拍摄资源比较少,创作氛围也比较淡,对有电影梦的人来说,发展空间确实有限。但这次回来我特别惊喜,发现这里的拍摄条件,比我们在外面看到的很多地方都要专业,能施展的空间也更大。像专业拍摄需要的设备承重能力、摄影棚的实际层高,还有画面呈现上的色彩、材质,甚至连空调这些细节都做得特别好。不管是实用性、服务配套,还是给艺术创作提供的便捷性,都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应该可以说是现在影视拍摄的plus版本。”江苏众乐乐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导演林珍钊说。
校企强强联合
推动“文旅+”带动城市经济
园区的发展还得到高校的强力支撑。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此次与产业园共同搭建“大学生实训基地”,2万余名学生将成为园区的“人才储备库”,并启动省级立项微短剧《泉州往事·妈祖密语》。“我们学校摄影摄像专业在全国比较有优势,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校学生也有2万多名。未来产业园的所有项目,我们都能提供群众演员、技术支持等全方位配合。学校近期还准备投入几个剧本共同拍摄,同时把园区作为学生的实习场地。这样既能带火开园初期的人气,也能为园区下一步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华光学院董事长吴其萃介绍。
此外,该园还将与福建师范大学在三大领域深化合作:一是共建 “短剧创作实践基地”,为影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二是联合探索AIGC短剧技术应用,借助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短剧制作效率与内容质量;三是挖掘泉州本土文化IP,鼓励师生以百崎回族乡民俗、海丝起点历史、现代城市风貌等为创作素材,吸纳广大优秀学子深度参与其中,为泉州市影视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园区规划“三步走”发展路径,一期二期聚焦微短剧规模化产出,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三期将建设沉浸式文商旅综合体,推动“文旅+”带动城市经济。未来三年内,园区力争成为福建省微短剧产业“排头标兵”,五年内打造国际知名的影视文商旅融合基地,让这里成为内容创作者的“造梦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