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守护农村伴手礼安全
投诉量同比下降九成
台商区对面包坊、糕点厂等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开展抽检监测
伴手礼作为传递情谊的“使者”,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福与心意,也是文旅推介的其中一环。然而农村传统伴手礼因生产、原料、储存等条件限制,易滋生微生物、受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泉州台商投资区创新推出“伴手礼安全提升工程”,通过观念转化、监管聚力、社会共治“三驾马车”,推动传统伴手礼向预包装安全食品转型,成效突出。今年以来,农村伴手礼食品安全投诉量较去年同期降90%,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融媒体记者 罗剑生 通讯员 吴依婷 杜幼花 文/图
观念转化
培育伴手礼“新食尚”
要守护农村食品“大安全”,观念突破是前提。台商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精心培育伴手礼食品安全“新食尚”。
认知重构是重要一步。台商区在村务公开栏设立“伴手礼安全红黑榜”,以直观的对比提高群众对伴手礼优劣的辨识能力。同时,开展“伴手礼安全体验日”活动,邀请79名村民走进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实地参观生产流程,了解食品安全管控措施。活动覆盖31个行政村,让群众亲眼看到预包装食品的生产过程,增强了他们选择预包装食品伴手礼的认知和信心。
榜样引领起到关键作用。台商区鼓励村“两委”干部、返乡青年等成为“新食尚”代言人,在婚丧嫁娶、节庆走亲访友中主动选择并赠送预包装的安全食品伴手礼。村老人协会将预包装伴手食品纳入礼俗推荐清单,传统高风险伴手礼的使用频率显著降低。
此外,为破解“蒸肉丸”等特色伴手礼同质化竞争、品质参差不齐问题,台商区制定了全区首个蒸肉丸团体标准,明确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烹饪技艺、品质安全等指标,提升了特色伴手礼的品质。
执法人员对辖区食品小作坊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监管聚力
织密安全“过滤网”
监管是保障伴手礼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台商区通过源头靶向治理、流通精准稽查和属地分层包保等措施,织密伴手礼食品安全的“过滤网”。
在源头靶向治理方面,加强对乡镇及周边面包坊、糕点厂等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的日常巡查和抽检监测。重点检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规范性、生产日期标注、“一品一码”追溯信息录入、生产加工环境等。指导3家食品生产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开展小作坊整治“三清三改”专项行动,检查小作坊19家次,整改问题32个。对糕点、蜜饯等热销品类实施随机抽检,今年以来累计抽检85批次,合格率100%,让预包装食品成为“放心食品”的代名词。
流通精准稽查也毫不松懈。以农村小卖部、集市、流动摊贩为重点,聚焦节日及岁末年初农村喜事多的关键时段,加强对宣称“保健”“无添加”、包装花哨的伴手礼排查。严厉打击销售“三无”、过期、变质伴手礼食品行为,累计开展伴手礼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及抽检5场次,排查整改问题49个。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销售不合格伴手礼食品的商户依法查处、重点监管和曝光。
属地分层包保方面,构建“三级包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区领导包保龙头、乡镇干部包保小型、村网格包保微型”的分层督导机制,配备专属包保干部105名。今年累计开展督导检查745家次,整改隐患100余个。
共治赋能
打造消费“新生态”
伴手礼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台商区通过宣传引导、群防聚力和曝光警示等方式,打造伴手礼食品安全的“新生态”。
宣传引导方面,制作《正确选择食品伴手礼》等科普信息、短视频,通过村喇叭、文艺下乡、宣传车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各村健康讲座、村民大会等场合进行宣讲,发放宣传单6000余份,让食品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群防聚力上,依托辖区4个乡镇160名网格员,建立伴手礼食品安全网格化防控体系,累计排查整改风险问题19个。公开农村伴手礼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和渠道,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曝光警示方面,发布伴手礼食品安全典型案例8件,涉及伴手礼的造假售假、非法添加案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高群众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