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泉州台商投资区 > 文化旅游 > 正文
东园镇群青村有个地下交通站
2021-06-02 11:46:58  作者: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传承红色基因 讲述英烈故事

东园镇群青村有个地下交通站

群青葛上老区纪念馆

中共地下党东园(葛上)支部旧址

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群青村(葛上)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近日,记者走进群青葛上老区纪念馆,和村民回忆墙上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的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罗剑生 通讯员 刘锡颖 黄永超 文/图

老书记讲述红色历史

1938年厦门沦陷后,共产党人柯昆山在葛上村(群青村)建立了东园地区最早的中共地下党支部——中共东园支部,并以葛上惠群小学为据点,组织“读书研究会”,办夜校、妇女班、儿童团,组织群众下乡演出,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两年后,党支部奉上级指示,在这里建立地下交通站,负责传递情报、护送地下党同志、运送军械等任务,打通了由泉州到莆田闽中革命地区的地下交通线路。

东园镇群青村原党支部书记陈百川介绍,交通站成立时经济很困难,当时有个“咚——术”的故事。“咚”是指吃饭时拿着筷子在酱油里沾一点,用一根筷子伸进去就“咚”一声,然后放到嘴里舔一下,叫“术”。虽然生活拮据,但大家都觉得是苦中作乐,不怕辛苦。 由于群青村的群众工作开展得不错,见此,群众节衣缩食,自发给党支部同志送粮、送钱,缓解他们的膳食困难。有个新发展的党员的父亲叫陈文坎,他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为地下党人提供吃住,甚至把自己积攒了很久的钱都拿给地下党人作为路费。

团结群众抗日救亡

真心才能换真情。群众拥护支持的背后,是共产党人为民请命的初心。东园党支部成立后,共产党员团结群众,组织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抢米”斗争。陈百川说,那时候奸商把所有的大米都囤积起来,然后高价出售。1940年4月,柯昆山组织葛上的党员和十几个村民参加“抢米”,把米拿出来全部分给群众。

1983年,群青村被定为革命老区村。如今,村史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群青村的革命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不懈奋斗。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