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泉州台商投资区 > 文化旅游 > 正文
九日山祈风石刻:泉州为和平昌盛所作的古老祈祷
2021-03-18 18:20:22  作者: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在介绍石刻

我的名片

九日山位于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的晋江上游。山上祈风石刻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祈风石刻分布在九日山东、西两峰崖壁上,最早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为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这些石刻历史档案,反映出海神信仰对海洋贸易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又是一年春来到。天朗气清的日子里,人们结伴出行、登高望远。九日山上,你能看到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如何由宽变窄;能观到江岸两侧九日山、金鸡山夹峙之景;观摩山中的石刻,文字穿透历史的重重帷幕,把古泉州的故事说给你听——

历朝历代名人,在九日山留下翻经文、隐居、游览怀古的文字与故事:南朝时,天竺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经文;唐时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等曾在此地栖隐,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两次与好友游玩于此,留下感怀诗篇。

宋代,官方于泉州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由官方主导的航海祈风仪式,后来被列入国家祭典,定期举行。山上的祈风石刻,记载了当年官方盛典的场景,这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与平安的文字记录。 

□本报记者 蔡紫旻/文 林劲峰/图

记录中西方交流盛况

登临九日山,是一次走读古代中国海外贸易、中西方交流的旅程。

南朝时期,泉州的经济社会已经相当繁荣。今位于南安的丰州,当时拥有梁安港这一著名良港,也是泉州最早的对外交通港口之一。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渡海而来,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内翻译《金刚经》等佛经。这也是有记载以来,最早到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

在此之后,借由水路、船舶,中西方交流在泉州绵延不断,从文化交流,延伸到了经贸领域。

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夏季,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船舶从泉州出海。每年夏四月,冬十月,在昭惠庙向海神祈求风信顺利,保佑航行平安,泉州古老的祈风传统由此而来。

宋代泉州,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海外贸易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元祐二年(1087年),福建提举市舶司在泉州设立,职能类似于今日的海关。

官方主导的祈风活动,让祈风传统陡然“升级”。冬夏两季,泉州地方政府官员、市舶司官员、南外宗正司的皇族等官方代表,举行祈风典礼,祈佑海上商舶顺风平安。最迟到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祠(即昭惠庙)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祈风礼毕后,人们登山游赏,题写诗文纪事,刊刻于九日山的崖壁上,这就是祈风石刻的由来。南安市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何春燕介绍,山中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10方。

与祈风活动息息相关的昭惠庙,经过20世纪的重建,如今依然供奉着第一代海神“通远王”。这是一位经历传奇的海神:原为山神,因为具有运木和降水的神通,被民众奉为水神,建祠九日山。1053年,郡守蔡襄建造洛阳桥时,迎奉通远王至洛阳桥并建庙镇海,地方官则在九日山的昭惠庙里祈风,通远王完成了从山神、水神再到海神的角色转变,与真武大帝、妈祖等海神信仰,共同为宋元时期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提供精神寄托。

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

如今,巍然屹立在山上的一方方石刻,成为了解当年盛况的“石书”。人们热爱石刻、守护石刻,它也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和平号”考察船,抵达泉州考察。九日山是考察团的首个考察点。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是当年亲历者之一。他记得,考察团成员一见到九日山,连连说:“Very good!”

山上的一方英文石刻,写下了考察团成员们的心声,也成为当代中外交流与对话的见证,翻译成中文是:“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的。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九日山之于胡家其,是由衷热爱。作为丰州人,这里曾是他儿时游玩的地方。“从不了解到热爱,这些石刻、古迹,架起我和九日山联系的桥梁。”对于山上石刻,胡家其本是“门外汉”,没有句读符号的古文艰涩难懂,千年历史长河里数不尽的出场人物更让人困惑。他一遍遍在山上走,一次次请教专家学者,家里堆满了史书资料,光是古汉语词典就有两大本。

现在,他成了石刻的生动“翻译师”。他指着“南宋赵师耕祈风石刻”说:“你看这方石刻,短短24字,就把新闻五要素说清楚了!时间是1247年,祈风者赵师耕,祈风仪式结束后,大家上山游览了。”“‘南宋虞仲房等祈风石刻’是现存10方祈风石刻中,年代最早的。虞仲房不仅是清廉的地方官,也是著名书法家。”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让九日山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这是胡家其的心愿。

如今,越来越多当地村民加入守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队伍,人们制定村民公约,保护九日山文化遗产,参与祈风仪典仿古表演,用心守护着文化遗产。

完成一场千年心灵对话

石刻与古迹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还在于搭建起连通古今的对话渠道。人们从刊刻文字、历史故事里,找到击中自己内心的某一段表述,与千年前的古人完成一次心灵对话:原来当年的你,也是沉浸于此情此景此境。

何春燕笑称,常有游客会对着某一方石刻驻足良久,或是沉思,或是开怀大笑,或是留下合影,发给当下想到的亲朋。而她自己,在一次次寻访中,也与历史人物不断对话。南宋时期的西峰题诗中:“频年因送客,携酒访山灵”“大笑下山去,潮平月满汀”等文字,是人们登山踏青写下的生活剪影、所思所想。“而有时候,石刻上记录的天气与时节,和你发现它时的一样。”在何春燕看来,这是石刻带给普通人的感动与独特回忆。

而胡家其记得,曾经有一位澳大利亚归国的泉籍教授,独自登上九日山,希望了解石刻的故事。从早上到下午,二人在山间走了4个多小时,错过了午饭时间。那位教授陶醉在石刻之中的神情令人难忘,“懂得九日山的人,都会深深爱上它。”胡家其说。

演祈风仪典 编文化丛书

南安民间热衷海丝文化传承

九日山仿宋祈风仪典 (资料图片)

村民积极参演(资料图片)

冬遣舶,夏回舶。九日山下,祈风送迎。如今,每逢盛事,南安九日山下,常有一支民间队伍庄重地敬献、参拜、读祭文、叩拜,展现宋代以来留下的祈风仪典,随后献歌献舞,表演起“串灯花钹”“跳鼓”“水族欢舞”“车鼓闹春”“太平鼓舞”“蛇脱壳”等民俗,把欢送、欢迎市井十洲的番船遣舶、回舶的欢乐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支队伍就是南安市九日山祈风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仿宋祈风仪典表演队。“九日山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南安人、丰州人的骄傲,所以我们也想尽点力来传播、弘扬海丝文化。”南安市九日山祈风文化研究会会长黄碧江介绍说,早在1998年,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祈风石刻和祈风文化,热心传统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就组织起50多名村民排练,自发参与《九日山祈风仪典》仿古表演,不过当时表演节目和形式都较为单调,也缺乏足够的论证。

2007年5月,南安市筹备成立九日山祈风文化研究会,就组织专家、学者和创作人员,依据有关历史记载(祈风石刻)和府志、县志以及民间民俗等,按照宋代祭典规制,并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独特的祈风祭海形式进行编排。最终,创作编导组十易其稿,并在排练中不断充实修改,形成了以南音为主旋律、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九日山祈风仪典》剧目。这一剧目,汇集了当地民俗表演的精华,并经过锤炼加工,增强其艺术性和观赏性,逐渐从“草根舞台”步入“大雅之堂”,成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重大节日就会被邀请出演。

节目在对外传播海丝文化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农村社区文化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在编排这一剧目时,周边各村村民都争相报名,演出的队伍中,婆媳、母女、妯娌同台献艺,演员上至七旬老人,下至18岁的年轻人,皆以义务参演这一文化传承节目为荣。

除了《九日山祈风仪典》,研究会还组织编写了一套《九日山祈风文化丛书·第一辑》,并于2008年出版。“这一套书成为研究祈风文化的重要文献。”热爱文史探索的丰州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少霖说。

“我们还计划开展祈风文化技艺传承,在学生中开展祈风文化仪式表演授课,吸收学生参加《九日山祈风仪典》表演,出版《九日山祈风》报等。”黄碧江说,借助换届的契机,研究会将扩大规模,增加研究成果,充分发掘民间力量,进一步讲好九日山祈风文化故事。

□本报记者 黄耿煌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