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泉州台商投资区 > 文化旅游 > 正文
洛阳江畔有处 袖珍型“东西塔”
2020-08-27 09:11:32  作者:   来源:今日台商投资区   责任编辑:陈小妮

东塔伫立在洛阳江畔

本报讯 (记者罗剑生 通讯员詹冀源 文/图)作为泉州古城的标志,开元寺的东、西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而在距此不远的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江畔,也有两座袖珍型东、西双塔,却因名气不大而鲜为人知。

这两座袖珍型东、西双塔建于南宋,是一座名为白沙寺的遗址,经过近800年的岁月侵蚀,寺庙已不复存在,西塔也已消失不见,只留下一座东塔。白沙寺为宋代著名僧人道询一手创建。据史料记载,道询为方便民众,一生造桥200余座,其中以獭窟屿桥、普济桥渡、盘光桥、青龙桥最为著名,被誉为古往今来第一造桥慈善家。道询在白沙寺中故去,被后人称为“白沙老人”。

根据清代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白沙寺在惠安十九都(今洛阳镇)白沙,南宋开禧间(1205年—1207年)僧道询建,名白沙贞阳庵(即真阳庵),不久改名头陀寺,复改灵应寺。据介绍,吉贝村以前就属于白沙乡。而灵应寺就是蟾沙寺。

据说古时的白沙寺规模十分巨大,相传有“十三落”之大,占地少说也有数十亩,且有僧众500余人。寺内原有瑶、春两台及讲经石一块,今尚余瑶台在吉贝村内;寺院不仅有和尚住的“真阳庵”,还有尼姑住的“西姑庵”,一度香火旺盛;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瑶台,以及已经毁坏的春台,其实是寺庙的“钟楼”和“鼓楼”,瑶台为“钟楼”,而春台为“鼓楼”。

现存的瑶台即人们俗称的“东塔”。在附近以前还有一座“西塔”,被称为春台,规模稍小于东塔,两座塔之间的距离是1公里多,可惜在清朝末因年久失修损毁了。

“东塔”就在吉贝村中部的一座小山坡上。这是一座八角形的塔,高约7米,其中塔身高4米多,塔尖高2米多,外墙边长3.5米,里面还有一个八角形的柱子,边长1.38米左右。正对着大门的柱子上嵌着一个佛龛,里面还能够看到“天下为公”四个字。当地村民介绍,以前这里还供着孙中山的像,现在已经没有了。塔分两层,上层作空心鼓形,开一拱门。台顶以长条石板搭接于塔身与台墙上,成台桥,周环以石栏杆。葫芦塔刹,塔尖似僧帽,这种形状在泉州是唯一的,塔基和护塔石用白石建造在泉州也是独一无二的。

当地村民介绍,古代这一带有乌屿港、浔美港、洛阳港等港口,世界各地船只来往频繁,瑶台还能够起到指导航向的作用。吉贝的东塔、西塔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

由于年代久远,塔顶的栏杆有些已经掉下来了。在东塔的四周,依稀可见一些白石和红土。尤其是白石(白色的石英石),原是护塔石,东塔能立千年而不倒,白石起到重要的巩固作用。因为小山上的红土和白石很罕见,就不断地被人为盗挖和开采,现在所剩无几,当地村民希望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仅存的东塔实施保护。

洛阳桥北端的三里洛阳古街横穿洛阳古镇,自古是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近年来,泉州台商区开展古街保护发展行动,引进专业团队对洛阳古街实施全面修缮,对具有闽南特色的骑楼老建筑采用“修旧如旧”进行修复,目前已有近百栋建筑完成加固修缮。修缮后的洛阳古街面貌一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左图为洛阳古街一角;右图为洛阳公社食堂遗址改造而成的微景观。

1   2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