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商区新兵欢送仪式后,骆汉林(中)与家人合影。 (杨婷婷 摄) 换上军装,背上行囊,肩负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入伍新兵已于日前踏上军旅征程,履行保卫国家的神圣使命。随着儿子骆汉林的入伍,张坂镇张坂村骆晓祥大家庭迎来了第四代“军人”,这让厝边头尾啧啧称赞。日前,记者走进这个四代出了五位军人的“光荣之家”。 □本报记者 黄雅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一代男儿毅然参军 骆晓祥家在张坂镇张坂雕艺街,大门口上,“光荣之家”牌匾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骆晓祥是世界骆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副总秘书长,兼任泉州骆氏沂元宗祠管委会秘书长,写过不少关于家族姓氏文化、移风易俗、家风家训的仪规和伦理道德素材,被多家杂志选登。在谈起他们这个“光荣之家”时,他倍感荣耀。 骆晓祥的爷爷骆鹏宗是家中第一代从军者,已于2002年过世。他的后人保存了他生前的手写资料。在《走向新生活》一文中,他写道“一九五O年十月,我到县土改训练队学习一个月。十一月,我县土改试点开始,我在塘园工作队进行土改,实行分田分地,农民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土地,当家做主。同年,朝鲜战争爆发,我在土改队毅然参军,走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当年,骆鹏宗21岁。在《在军旅中》一文里,他写道“我只念两年书的人,到部队后,我日夜自学,努力工作,力争进步。在短短四年中,我在工作中立了两次三等功,一九五五年评为少尉军衔。一九五八年晋升为检验技师,一九五九年改称为检验军医……于一九六三年一月,我携妻带子返乡……”回到张坂家乡后,骆鹏宗先在家乡当医生,后又到惠安县原红旗医院(现为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1980年当上院长、党委书记,1992年退休。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二代三代人从军报国 骆泽强今年52岁,是骆鹏宗最小的儿子,也是大家庭的第二代军人,于1987年当兵,当年18岁。他说,父亲生前多次和他们讲过那段惊心动魄的保家卫国故事,“子弹在脑袋上飞,他们继续往前冲。”父亲的那段热血岁月也感染了他,他立志从军,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骆泽强在省内一炮兵连服役了三年。在部队里,他传承了父亲保家卫国的精神,遵守纪律,刻苦训练,当上了班长,也因此当上了一炮手。他自豪地说,大炮发射由三人组合负责,其中二炮手管脚架安装,三炮手管炮弹装填,一炮手管瞄准,“只有当班长的人才能当一炮手 。” 红色基因继续在这个大家庭的血液里传承。骆泽强的长子在父母的支持下,也背上行囊,从军报国,当上了坦克兵,至今仍在部队里服役,已当兵12年。 骆氏大家庭的第三代军人有2人,除了骆泽强的长子,还有一人是骆晓祥的弟弟骆晓行。他于1999年当兵,在江苏服役两年,当通信兵。服役期间,他参加了抢险救灾,那是在安徽的一次抗洪中,他们住帐篷啃面包,每天忙着救人。“我坐在冲锋艇里去救人,连续一个月,挺苦挺累的,但我们一直坚持到最后。”退伍后,骆晓行做起土木工程,他说部队这个大熔炉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帮助他在现在的工作中更加稳重、积极、有拼劲。 为表决心减肥40斤 第四代人投笔从戎 骆氏大家庭誓把家族荣誉传承下去。骆晓祥的独子骆汉林,从小受到家庭三代军人的熏陶和影响,今年读大三的他接过接力棒,8月份他通过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役前训练等一系列严格环节,圆了参军梦,成为大家庭的第四代“军人 ”。 早在两年前高考结束后,骆汉林就想从军,继续传承家庭红色精神报效祖国,不过因为他是家中独子,从小母亲陈小虹就护着疼着,舍不得他去。但是,着一身橄榄绿军装的梦想如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继续发芽成长。这两年来,为了表示当兵的决心,他锻炼身体,参加跑步、游泳和打篮球等多种运动,硬是将原本168斤的体重降到了128斤。“从这件事,我感觉我儿子的意志力还是很坚强的。”骆晓祥谈起此事,对儿子很肯定,也充满了信心,认为他不愧是军人的后代。而这回,陈小虹也同意了,舍得了,支持儿子到部队去历练,去保家卫国。 记者了解到,骆氏这个大家庭除了有四代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军报国,在30多年来还热心于家乡的慈善、教育事业,这在当地成为佳话。骆晓祥说,儿子骆汉林用行动接过了家族精神传承的接力棒,他觉得很自豪,很欣慰,今后他也将在能力之内继续支持家乡的慈善、教育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