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民间传统的节日,俗称五月节,又称端午、端阳、重午、龙日、中天、地腊以及菖蒲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玉兰节等等。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较为集中的有三说。一是“龙节”说。认为华夏的先祖是以龙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等先祖视为龙的化身,具有无边的法力,这个节日是对先祖的祭祀。二为“恶日说”。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忌日,所以是日用艾草编成人形,悬于户上,以除邪毒;三为“屈原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受陷害,遭流放,忧国忧民,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而设这个节日。包粽子投江是为了让江里的鱼吃饱不再去咬屈原的尸体;划龙舟,则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国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端午节民谣三首 五月初五端午天 五月初五端午天,麦粿先炊(饣+追 )又煎, 一来厅头敬祖先,二来生活着改善。 五月节天雨仔微 五月节天雨仔微,阿母舀油来煎饣追 。 赶紧缚粽炊麦粿,上街买物办菜蔬。 鱼肉草菜逐项齐,等阮翁囝来过节。 插榕插艾挂香袋,送蚊送虫驱病祸。 五月节爬龙船 五月初五爬龙船,岸顶众人哗哗滚。 江边停着八只船,船中选手一大群。 比赛开始啡仔口盆,桨起桨落水花喷。 打锣打鼓做后盾,齐心协力争冠军。 洛阳古镇端午节习俗 搞卫生 用蒲艾 五月初五以后,气候多雨湿热,人的体质也较差,恶疾病疫时常流行成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翻箱倒柜,暴晒衣物;闭门熏烧艾叶、苍术、硫黄等中药,墙根壁角阴湿处洒雄黄酒,除虫驱蚊灭菌消毒。同时采艾株、榕树枝插在门上,挂艾叶、菖蒲,大人额头涂雄黄酒,小孩臂系“长命缕”(似手镯),胸佩精工刺绣包裹着香料的“香袋子”;妇女头戴艾心插玉兰花,全家老幼还烧菖蒲、艾草汤进行洗浴,用以避秽祛邪。中午,饮用食盐配茶叶、蒲姜、薄荷晒制的“午时茶”,以防中暑、腹痛、呕泻。名目不少,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避免在“恶”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 嗦啰嗹 祈平安 旧时泉州各铺境宫庙均奉木雕龙头,每年端午节,洛阳古镇也有“嗦啰嗹”的风俗。当日清晨,先向宫庙里的“龙头”焚香礼拜,接着用轿抬出,沿大街小巷游行“采嗹”。采嗹队伍由一“铺兵”头戴竹笠、腰系草绳,胸前挂着一壶,足穿破布(草)鞋,故意装扮得邋遢不堪,一路似醉似颠,手举长杆红旗为前导,两人敲锣,两人打鼓,随后一老汉领唱《采莲歌》,有的还加乐队伴奏;几名男扮女装的花婆,手提漆篮,载歌载舞,动作滑稽可笑;最后由2—4人抬“龙头”即嗦啰嗹,摇摇摆摆,徐行压阵。“铺兵”挨家挨户登门入宅,摇旗拂扫大门,借龙驱邪祈求平安,户主施予“红包”,花婆从漆篮里取出玉兰花回赠。出门燃放鞭炮相送,甚是热闹。 划龙舟 笑开颜 端午节洛阳旧时还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中午时约20多只龙舟已聚集在洛阳桥头江边上,船舷插满五色旗。午时过后,潮水上涨,洛阳江碧波千顷,群众聚集在江岸和古桥上,雄壮的男子汉纷纷登上龙舟,分站两行,拿起木桨,船中还坐着数人敲锣打鼓。参赛的龙舟10多只船一字排列在桥下,面对前方的溪屿(1971年建桥闸已炸平),只听铳枪鸣发,一声令下,各舟脱弦齐发,桥上及两岸观众喊声不断,“加油、加油呀……”此起彼伏,健儿齐心协力,推波逐浪奋勇前进。锣鼓声越响,木桨挥舞越快。第一只龙舟捷足先登溪屿,健儿跳上船,高举小旗挥动,其他的龙舟也陆续到达,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汇成一片,人们兴高采烈。未参赛的龙舟或其他小船此时也可载着观众沿江游玩,也可登上溪屿,砍下青翠的竹子带回家中,人人笑开颜。 炊麦粿 敬祖先 端午节这天,洛阳民间除与各地一样有包粽子的风俗外,还有炊麦粿敬祖先和在劳动时当点心的习俗。由于闽南一带历来是稻麦和蔗糖的主要产区,老百姓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的原料炊麦粿。首先将麦粉、糖加水,一般老百姓按人口计算,每人一斤麦粉、四两糖搅拌成浆状,让其充分发酵,再包上柿子叶,放在蒸笼里用热火蒸熟即可。然后取出放在大碟盘,随其他三牲五果摆在祖先灵位之前的供桌上,焚香点烛,恭敬祖先。 吃煎堆 来补天 洛阳一带旧时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地区端午节前后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流传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停止了,人们说煎堆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本文由台商区洛阳镇文史研究会陈德杉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