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易彬雕像 张坂镇崧山村位于台商区东北部,1374年,平谕公八世裔孙质甫由惠邑张坂玉塘入赘崧山杨厝,开肇繁衍生息,今已衍成千余人村庄。六百年来,崧山村的孙氏族人秉承张坂玉塘孙氏先祖留下的诸如“赤心报国,勿臣异姓”“严立乡约,熏地善良”“晋主凡例,励志向学”等家训乡约,鞭策孙氏后人爱族报国,尊师重教,敦亲睦族,积极向上,积淀了浓厚的传家文化。自从在崧山建村繁衍以来,孙氏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有进士3人,举人9人,贡生9人,太学生13人,秀才25人,涌现出一批像明代孙观、清代孙兰陔等品质高洁、政绩卓著的清官名宦,以及近代像孙易彬、孙庆珍、孙崧樵等爱国华侨、抗战志士。在今年2月修缮一新的孙易彬故居内,崧山村将这些孙氏杰出人物的光辉事迹陈列其中,供广大青少年了解历史文化、学习革命传统、升华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 秉承清正家风 不给子女亲属“特殊关照” 作为华侨抗日志士,孙易彬出生于张坂镇崧山村。早在18岁时他就在南洋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回国后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不少军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祖国国防事业。先后任贵州省安顺军分区副政委、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1980年,以正师职离休,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因患脑溢血,在南京病逝,终年68岁。孙易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事业。他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秉承了惠安玉塘孙氏祖先孙嘉安“赤心报国,勿臣异姓”家训。 1952年,孙易彬被选送到北京马列学院学习,顺途回到惠安老家探望阔别23年的母亲。他跪行数十米来到母亲的膝下,和弟弟易林抱头痛哭。他向母亲述说,自己为了革命事业,几十年奔波在外,不能侍候在母亲身边略尽孝心,请母亲原谅他。过后,他多次把老母亲接到南京细心照顾,事母至孝,并把自己的工资分成三份,一份寄回老家给弟弟赡养母亲,一份寄给牺牲战友的家人,自己只留一份作为家庭的生活费。孙易彬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时常写信回家,询问家乡发展情况,他曾特地购买了许多杉树种子寄给崧山村林场和崧山小学,希望家乡尽快致富。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尊老爱幼、兄弟和睦的家风成为崧山孙氏族人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 孙易彬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大儿子孙健回忆:“他当年上山下乡,直到当铁道兵、转业、安排工作,父亲从来也不过问。”他的侄子建国、建明从参军到退伍,孙易彬也从没有给部队领导打声招呼,没有丝毫的照顾,“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这是孙易彬对子女和亲属的一贯要求。他的家属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孙易彬也不替他们“争取”。在孙易彬的影响下,妻子刘惠兰也对子女严加管教,也没有给亲属谋过任何私利。孙易彬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但是,桩桩件件,折射出了孙家的清正家风和老一辈革命军人的高风亮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