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渔网店:“水火不容”二十载

唐秀美经营的166号店
核心提示
木炭和渔网,一个用来生火,一个用来入水,这水火不相容的两种东西却在同一店铺里“和平相处”了20年。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上,就有这样的两家木炭渔网老店:166号店和177号店。它们在彼此斜对面,只隔一二十米远,为古街增添了又一分古早味。
□本报记者 黄雅珊 吴志勇 文/图
经营久了摸出门道
166号店和177号店,虽然同样没有招牌,但因为两家店同时将木炭和渔网摆在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而且相隔不远,所以途经古街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两家店。
记者看到,两家店的木炭都是装在白色编织袋里,都摆在店门口的左侧,渔网之类的则都悬挂在店门前,任其随风飘扬。不同的渔网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材质不同。以颜色为例,有白色、草绿色、墨绿色和黑色等;以大小来说,1米至2米多不等;以材质来说,有尼龙丝、夹丝和虫丝等。
对经营20年的店家来说,渔网中的门道可多了,不经营一段时间,根本无法服务好客户。比如,手指竟派上了用场。据悉,渔网一般有3层,捕什么规格的鱼,就看第二层网洞的大小能容纳几个手指头。能容纳4个手指并排宽的网洞是用来捕1斤以上的鱼,3个手指并排宽的则是捕半斤以上的鱼,2个半手指并排宽的是捕三四两重的鱼,1个手指宽就是1两左右的鱼。

黄雪霞经营的177号店
两店皆是女人当家
经营166号店的是70岁的唐秀美和她的媳妇,43岁的吴楚西。经营了20来年,唐秀美有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出去旅游,所以已经把店传给吴楚西了。唐秀美是晋江池店人,从小被送来洛阳街给人做女儿,长大后就嫁给了这家人,这辈子算是都在古街生活了。她说,这家店是奶奶传下来的,之前在卖小百货,后来由唐秀美的婆婆经营,当时就有卖木炭了,再后来到唐秀美经营时,对经营内容做了更新,多了渔网等渔具。
经营177店的是61岁的黄雪霞。她是生于古街、长于古街、嫁于古街的老古街人。她说,她这家店面也是祖传下来的,26岁结婚后,她便着手经营之事。之前这家店曾租给别人,不过她辟了一角自己经营,“卖过烧酒、花生、扁担……”大约20年前,她把店收归己用,为主卖木炭和渔网等。
期待古街重现活力
黄雪霞和唐秀美家有亲戚关系,以前,需要出外进货时,她们俩还结伴同行,一起到泉州市区、惠安等地进货。现在则不同了,一个电话过去,供货商送货上门。
什么东西过问的人多了,就说明这东西有销路,店家便开始进货来卖。这就是两家店将木炭和渔网这两种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卖的原因。而如今,为了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两家店都增加了各种各样渔具,比如鱼饵、渔竿、鱼笼、鱼袋。店家表示,店内渔具上百种,要听细细讲清,就得几天几夜了。
关于木炭,两家店都有过销售惊人的时候。比如唐秀美说,两三年前,三五天就要进一次木炭,每次有七八十袋,一袋有50-80斤不等,多是洛江的多家烧烤店开车来买。后来,由于古街路网改变,相对不便,也因此车流量减少,单木炭来说,销量至少减少一半。
言谈中,唐秀美和黄雪霞都期待古街复兴,让古街活起来,带动古街的经营业态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