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泉州台商投资区> 台商投资区新闻 > 正文
泉州台商投资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补齐民生短板
2017-09-11 16:23:49 来源: 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 陈小妮  

中共福建省委泉州台商投资区工作委员会

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全面小康,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省委、市委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全面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作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为建设新福建、推动“五个泉州”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区党工委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奋力推进创新转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有力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期待相比,我区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优质资源供给缺口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财政投入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高层次人才仍较匮乏,群众反应比较强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必须把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打造“体制创新样板、产业发展高地、城市建设典范、宜居幸福新城”。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加快打造“体制创新样板、产业发展高地、城市建设典范、宜居幸福新城”目标,紧盯薄弱、对接需求、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最大限度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民生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平衡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宜居宜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教育资源公平优质。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扩大、质量提升、区域均衡,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进入全市中上水平,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7%,基本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学有所教”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医疗卫生便捷惠民。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医疗卫生资源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到5.3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1人、注册护士数2.6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29岁。“健康台商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健康福祉更加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养老服务稳步拓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

——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城乡公共设施体系持续完善,堵、涝、污等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100%,基本实现乡镇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建成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

4.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的短板为着力点,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作为与市场作用的关系、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理念创新、工作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坚持统筹推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内在统一,城乡区域之间的一体推进,保障重点与兼顾全面的有机衔接,当前可承受与未来可持续的全盘筹划,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分布、建设标准、管理水平上更加科学合理。

——坚持共建共享。切实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和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保障机制,又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

5.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优化幼儿园总体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办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新建、改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到2020年全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分别达到14所和18所,可提供的学位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85%。推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建立并运用好“地方为主、市级奖补”的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到2020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不低于500元/年。建立教育等部门参与的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验收、使用联审联批制度,严格落实配套幼儿园与城镇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政策。按照“谁开发建设、谁按照规划审批完善配套”的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好幼儿园,竣工后将其不动产无偿划给辖区内教育部门管理,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民办幼儿园日常监管,实行民办幼儿园师资准入制度,到2020年,努力实现民办幼儿园教师、医务人员、保育员及其他后勤人员持证上岗。

6.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差异系数监控,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师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扩容工程和学校布局优化调整,重点加强乡镇中心所在地、产业聚集区所在地中小学校规划建设。稳妥推进“小片区管理”“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等改革,促进湖东实验学园与市直名校合作办学。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数控制在10%以内。重点实施初中“壮腰”工程,加大初中教育投入力度,尽快建设区教师进修学校,招聘专职学科教研员,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开展初小衔接办学改革试点,探索建设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加强招生计划管理。

7.加强高中教育资源配备。推进优质高中建设,支持惠安五中创省二级达标高中建设和惠南中学学科基地校建设;加快湖东实验学园高中部筹设,扩充高中学位。完善高中办学资源配置,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能满足高考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为本区高中留住优秀生源;加大教研教改经费投入,支持高中学校与区外优质高中建立学科教学联盟或联盟校。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激励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8.促进职业教育有序拓展。完善“中职学位”购买服务。引导民办泉州双喜科技学校、泉州海事学校办学,专业设置与新区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融合,更好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筹建区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筹建台商区社区学院和乡镇社区学校、村社区学习点三级社区教育基地。

9.强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盘活用好存量,探索增量渠道。完善中小学教师岗位聘任管理制度,强化聘期考核和结果运用。建立“退休教师顶岗任教资源库”,规范产假顶岗人员待遇。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设立独立的法人机构,合理确定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结构比例。结合湖东实验学园办学的需要,编制全区教育人才紧缺急需目录,有计划实施教师招聘和引进工作。从安家补助、职称聘任、住房支持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引进优秀教师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地市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重视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师资培训,全面强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过程性动态管理,进一步推动镇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到2020年,全区培养市级及以上名校长3名、名班主任3名、教学名师5名,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0名、骨干教师200名。

三、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0.扩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泉州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我区的新建项目建设,分别是区医院门诊大楼、泉州颐和医院一期项目、区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中心。完成“十三五”期间我区卫生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完成洛阳镇卫生院、张坂镇卫生院迁建选址,为两个卫生院迁建预留规划用地各30亩。确保全区所有新建商住小区均有不少于60平方米的医疗场所。落实社会办医优惠政策,着力引进和注入医疗技术资源,保障高品医学检验实验室、凯立美医疗项目、杏恩试剂项目顺利投产,2020年泉州颐和医院按期试营业。

11.强化重点学科建设。突出以医疗核心能力建设为引领,全力支持区医院医疗能力建设,发挥龙头医院作用。加强与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中医院、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等市级单位合作共建,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中医科、急诊科等薄弱科室、重点科室建设,培养科室临床骨干,提升区医院相关科室服务水平。对接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向和省市补短板建设项目,积极策划我区儿科、产科、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康复、中医、老年护理等项目,积极申报、争取“入盘”。以“泉州XIN行动”为抓手,制定《泉州台商投资区服务全面两孩加大医疗资源配置项目三年行动工作安排具体方案》,合理调增产科、儿科床位资源,补齐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短板。

12.强化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医疗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卫技人才“两头缺”问题。根据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编制区医疗人才紧缺急需目录,从安家补助、职称聘任、住房支持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医疗人才。依托泉州颐和医院和高品医学检验等载体,加快引进台湾卫生技术人才。探索建立学科带头人激励评价机制,实行学科骨干培养与绩效、职称聘任等挂钩。选派一批临床专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到省内外一流医学院校和高水平医院交流进修。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名医带徒工程”。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和人事管理改革。对产科、儿科、全科等医务人员在招聘、职称聘任、培训进修、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完善疾控专业人员激励机制。

13.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区医院五大核心学科和五大临床薄弱学科建设;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三大平台”和“六大中心”,发挥区医院的龙头作用。加强乡镇卫生院网底能力建设,积极推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老、孕、幼、残、贫等人群为重点,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到2020年,力争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全覆盖。深化“泉州市第一医院—台商投资区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组建区域医疗集团,引导市级、区级医院的医疗资源进乡镇。到2020年,区域内就诊率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65%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域。着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助推分级诊疗和远程诊疗。探索在乡镇、学校、公共场所设立“健康自测小屋”,解决好居民健康管理、突发应急“最后一公里”问题。

14.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加快区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中心建设,到2020年,区妇幼保健院顺利投入使用。实施服务全面两孩三年“XIN”行动,逐步提供孕产妇、儿童全生命周期的保健服务和健康管理。建立孕产期保健服务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孕产妇就近、有序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扩大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覆盖范围,提高“两癌”早诊早治率。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提升综合防治能力。至2020年,全区一级、二级、三级防治措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0%、70%、90%,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6/10万以下、7‰以下。

15.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完善联防联控指挥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提高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水平。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推进区医院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抓好区、乡镇两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紧急医学救援、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事实处理率达到100%。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到2020年,确保全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完成100%,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重视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城乡居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加快发展老年人专业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家庭。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四、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多元保障老年群体服务需求

16.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品质。加快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每年新建10个以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建立健全家庭照护支持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照料责任。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政府补贴、慈善捐助、社会支持等方式支持兴办助老、为老服务项目。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2020年,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加大对失独老年人的关爱帮扶,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80周岁以上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基本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规划建设适宜老年人居住、出行等相关设施,加快推进坡道、公厕等相关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新建公共设施和养老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

17.拓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强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建设,重点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孤寡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和做出特殊贡献老年人等的养老需求,切实发挥政府托底作用。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办养老机构,到2020年民营养老床位占比超过50%。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整合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存量商品房等用于养老服务。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实施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工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组织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着力提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依法依规加强对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全过程监管,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18.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创新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搭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到2020年建成1所老年康护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3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部门要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创造条件将养老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都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全区乡镇卫生院要向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到2020年,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达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入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达65%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0%以上。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安宁养护服务,营造舒心养老环境。

19.积极培育健康养老产业。引导支持养老与医疗、教育、健康、旅游、文化、保险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一批具有我区特色的养老产业项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旅游开发,建设生态养老特色小镇、特色乡村。推动养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老年用品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形成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五、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精心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20.改善城乡交通出行条件。全面加快“五纵五横”骨干路网框架的搭建,健全城市内部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对内、对外交通及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和接驳。加快推进百崎通道、金屿通道两个跨江、海重要通道建设,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加快重要城市支路建设,疏通城市拥堵交通节点,实施后渚大桥东桥头立交化改造,挖潜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逐步完善城镇过街设施,在人流密集区域增加过街天桥和过街通道。创建舒适的慢行系统与城市绿道衔接。到2020年,全区建成道路桥梁50公里以上,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扩大公交覆盖面,到2020年实现全区行政村覆盖率90%以上,城市公交、社区巴士、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等不同层级的公共交通体系日臻完善,群众出行满意率显著提升。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整治及改造、利用医院、学校操场和公共广场、绿地地下空间等建设地下停车设施。推进停车泊位智能诱导系统建设,提高停车位周转效率。鼓励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的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错时停车,实现停车泊位共享,提高车位使用效率。严格落实充电桩配建比例要求,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和乡镇停车场,至2020年,力争全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超2000个。积极探索公路管养服务社会化,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专业公司,提升我区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全面排查公路危病桥梁,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到2020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里程10公里。

21.构建城乡防洪排涝体系。持续推进城市内涝防治行动,统筹实施蓄排结合的雨洪防御措施,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建立常态化清淤养护管理治理机制。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实施水库、山塘、海堤常态化除险加固。推进中小河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加快五一水闸除险加固、后港水闸翻建、区级排洪渠等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百崎湖、月亮湖防洪排涝系统关键环节建设,推进洛阳江高风险内涝点整治,加强城市防涝设施的维护,定期做好河道疏浚、滞洪区及雨水管网清淤和整治。建立完善全区预防暴雨洪水灾害的软件措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重点乡镇、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消除易涝隐患点,做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22.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深化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现流域治理向纵深、源头、治本方向发展。大力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实施城市山体修复、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城区功能修补项目,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品质。加快完善污水管网,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到2020年,全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面启动78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整治,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到2020年,用水普及率达到99%,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实现水质自动监测,全区实现双水源供水或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城市园林和绿道,整治集镇环境,改造老旧小区,做好城乡石结构房屋改造,不断完善城市管网建设工程。

23.推进文体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加快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司法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322”工程,努力实现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的目标。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和政府综合服务场所,完善区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推动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要建成投入使用。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无障碍工程建设。

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24.压实工作责任。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研究部署,科学规划布局,细化落地措施,明确量化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实效。教育文体旅游局、民生保障局、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管理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任务分工、实施步骤,各参与单位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加强督查和考核,把补短板惠民生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见到实效。对于工作领导不力、工作开展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25.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全区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支出。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统筹、策划、生成一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项目工程包,积极争取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用好用足金融和税收政策,发挥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作用。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加强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利用,防止一边加大投入、一边低效浪费。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倡导社会各界、海内外乡亲捐赠助推社会事业发展。鼓励支持公共服务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多样化,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供给格局,增强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6.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形成依法推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长效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探索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新机制。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等多规融合,推动社会事业与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完善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先保障公益事业用地、用海、用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指标需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发展“互联网+”益民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7.加强人才建设。加大社会事业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扩大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努力引进各类人才和创新团队。根据优质资源扩大需求,适度提高中、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完善师资补充机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加大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力度,着力培育护理专业人员。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待遇,完善和落实工资收入、职称评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退休返聘计划,缓解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28.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民生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实施进度,创新群众参与的载体、渠道和方法。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新模式,促进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完善治理结构,参与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弘扬邻里互助互爱精神,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发展社区基金会、社会企业等支持型、战略型组织,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总结宣扬民生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9.弘扬务实作风。落实好区党工委激励干部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关措施,永葆“敢于担当、务实肯干、善作善成”的良好状态。坚持质量引领、标准为先,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坚持规范运作、廉政勤政,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防止劳民伤财,避免出现贪污腐败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凝聚合力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台商投资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要闻
更多>>产业经济
更多>>文化旅游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