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泉州台商投资区> 文化旅游 > 正文
百崎郭氏家风家训报道之二:从善孜孜 企仰先哲
2017-08-16 17:18:01 来源: 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 陈小妮  

从善孜孜 企仰先哲

——百崎郭氏家风家训系列报道之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热情仁爱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慈善的传统。在台商区,无论是“大家训”还是“小家规”,它们的形成许多都镌刻着“从善”文化的历史烙印,它们的传承都浸润着每个家庭的勤勉努力。人人可慈善,慈善需人人,慈善惠人人,代代相传的祖训家戒时刻告诫着我们:为人要爱众亲仁、博施济众、救难怜贫。

□本报记者 郭慧杰 陈桂生

身体力行 乐善好施

在百崎郭氏回民流传至今的100多字的家训中,就提倡“从善孜孜 企仰先哲”,告诫郭氏后人要从善积德、乐善好施。而郭仲远作为百崎郭氏回民的开基祖,也身体力行,弘扬慈善文化。

百崎郭氏族谱中的《仲远公行实》记载,“……公生平喜吟咏,赏著作,不浮廊,好施与,或遇固乏告贷者,不责其偿,地连海煤,不时垫系,公则捐金珠而造石桥,以济人之涉者,自佣砌石路三百里(步),以利之行者,乡邻死无所归,公则施棺木而疾验……”

从上文可知,郭仲远是一个常怀仁义恕直之心,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的人。遇到穷困潦倒的人找他救济时,他都不要求其偿还。因为百崎所在地域临海,经常发生渡海之人淹死水中的事情,于是郭仲远就捐资造石桥,以帮助渡海的人,他还自己掏钱雇人修起了石路,长约三百步,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如果有乡邻死后没钱安葬的,他也会帮忙置办后事,买了棺木,好生安葬,不要求其家人偿还。郭仲远从善积德、乐善好施的行为,为郭氏后人树立起了很好的榜样。

传承家风 热心公益

百崎郭氏家训宣扬的慈善文化代代传承,至今仍影响着郭氏后人。他们用热心、用心和恒心,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在台商区党工委、管委会两批命名表彰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人士的名单中,百崎郭氏宗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团体,郭修彬、郭泽森、郭泽鹏、郭廷真等踊跃捐资,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今年6月28日,台商区廷水秀琴伉俪教育基金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台商投资区廷水秀琴伉俪教育基金章程》,明确了奖教、奖学的具体方案。根据《章程》,廷水秀琴伉俪教育基金理事会每年将从基金中提取利息250万元,在每年教师节期间,用于全区教育系统的奖教、奖学。

说起该基金的由来,还得从去年说起。去年9月,恰逢百崎回族乡的郭廷水老人78岁生日,他和老伴儿子们一合计,决定不摆豪宴,而是以他和妻子郭秀琴的名义,在台商区慈善总会设立5000万元慈善教育基金,每年拨出一定的善款,用于台商区奖教奖学。同时他还通过慈善总会向百奇民族中学捐赠50万元现金,他的儿子郭泽森捐赠现金100万元设立“泉州嘉泰鞋业有限公司扶贫济困专项基金”。

一直以来,郭廷水一家情牵家乡、心系教育,热心各项公益事业。近年来,郭氏家族为台商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已累计捐资近600万,救助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超过百人,以实际行动弘扬慈善文化,传承郭氏“从善”家风。

善无大小 为之即善

善事无类,行之即善。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小,咸在于心,然后举而行之。在百崎郭廷水家族这样热心慈善事业的郭氏回民还有很多,郭志坛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郭志坛是百崎乡白奇村人,作为一名助老志愿者,20年来,百崎乡的小街巷已不知被郭志坛走过了多少遍,多少乡间小路都曾留下他匆匆而过的身影。平常隔三岔五,他总就会拎着大袋小袋,给乡里的孤寡老人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正如他所言:“助人不图回报,只求收获快乐的心情。”

“从1993年起,才20岁出头就开始收留一些路边的流浪汉,扶助村子里的孤寡老人。”谈起自己漫长的志愿者生涯,郭志坛说这源于自己童年时的艰苦历程。“父亲早逝后,我一家老小便失去了顶梁柱,在那个缺粮少吃的年代,既没大米吃,也没好衣服穿。”从小体味到的苦难,给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所以郭志坛告诉自己,一旦安居乐业,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要让他们过得那么艰难。20年来,他始终不忘初衷,从未间断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一步步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诺言。

据了解,20多年来,他在公益路上坚持不懈,自费帮扶乡中多名孤寡病残老人、弱势人群、空巢老人等累计数十人,引导失足少年回归正途,助学扶贫,帮邻里调解纠纷,无偿献血……2014年11月受泉州市老龄服务志愿者服务队任命以来,组织成立百崎社区服务队,每月不定期开展志愿帮扶服务活动。

“虽然我只是一个从事环卫工作的个体户,所做之事也是力所能及,但只要我还有能力,我的助老行动就永远不会停止。”郭志坛表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会以身作则,让更多有爱心的人士参与到志愿者的助老活动中来,弘扬慈善公益精神。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台商投资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台商投资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要闻
更多>>产业经济
更多>>文化旅游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16011584号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122
  • 泉州台商投资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